当前位置:

【扶贫故事】流蜜的老艾坪村

来源:红网 作者:彭素 编辑:贾迪 2020-06-04 16:49:1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通讯员 彭素 邵阳报道

如果你暂时忘记了香甜的滋味,邵阳市洞口县老艾坪村的蜂蜜你一定要尝一尝;如果你相信改变的力量,那老艾坪村你一定要来走一走;如果你没听说过扶贫队带领老艾坪村养蜂脱贫的故事,那么您不妨坐下来听我们讲一讲。

四月的老艾坪村,草长莺飞,春光烂漫,紫云英铺满稻田,油菜花盛开地头,蜜蜂飞舞其间。

天气晴朗,正是取蜜的好时候,村民丰玉生头戴挡蜂帽,手拿刮刀,将自己包裹遮挡严实,哼着瑶族小调,穿过弯曲村道,来到他的养蜂场,小心翼翼抽出蜂箱的巢板,麻利地割开蜂巢封盖,金灿透亮诱人的蜂蜜流出来了……

“现在是蜜蜂最繁忙的季节,每箱蜂7天能产8斤蜜,一年下来,大概能产60斤左右。1斤蜜按市场最低价60元算,每箱蜂一年能至少带来收入3600元,又可以给新家买个空调了!”丰玉生盘算着,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笑得咧开了嘴。

丰玉生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可谓家徒四壁。加入村里的养蜂扶贫项目后,一年多就实现了收入的翻倍。

老艾坪村山林茂密,草木丰美,森林覆盖率高。水电八局扶贫队经过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后,认为养蜂产业投入成本较低,经济效益高,占地面积小,适合老艾坪村山多地少的现实状况。另外,村里的戴昌平、戴昌路、戴昌宗三兄弟早年在外“闯荡”学到了一定的养蜂经验和技术,他们各自养了二十多箱蜂,养蜂让他们脱离了贫困。

老艾坪村有现成的养蜂成功案例,这说明养蜂脱贫这条路可行。但经过养蜂意愿调查,扶贫队发现村民的积极性不高,因为他们不懂养蜂技术,又没有人带领,销路似乎也不稳定,这些都让贫困户望之却步。

思来想去,扶贫队认为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还是需要产业带头人。扶贫队找到戴氏三兄弟,希望他们带领村里人养蜂脱贫。一开始,三兄弟都推脱、不愿意。他们担心养蜂技术难度较高,蜜蜂容易死,自己要是没带好,村民折本了会怪罪自己;再者养蜂要追着花期到处跑,比较辛苦,怕村民们坚持不下来。

为此,扶贫队长王军多次找到戴氏三兄弟做思想工作,直到有一天,戴昌宗松了口,先答应带领村里人一起养蜂,其他两兄弟也就没再推辞。戴昌宗说:“我去养蜂场,要经过龙潭溪,那里从前只搭了两块烂木头板子,容易摔跤掉河里。水电八局驻村扶贫后,水泥路面打起来了,龙潭溪上的桥修起来了,这些我都看在眼里,真心觉得共产党的扶贫政策好,我也愿意带领大家一起养蜂脱贫。”

自从当了养蜂产业带头人,三兄弟开始意识到他们身上的责任。为了不辜负村民的信任与期望,三兄弟都没有保留,从寻找蜜源到蜜蜂习性,他们把如何提高蜂蜜的质量和产量等知识都教给大家。

2019年夏天,村里蜜源枯竭了,蜂农个个愁眉不展,因为没花蜜吃,蜂王就要跑了,蜜蜂也会饿死。事不宜迟,戴昌宗决定带领大家去村外三十公里远的地方寻找蜜源。

他告诉蜂农,有一处上好的乌桕树蜜源,不过这一去就至少一个月。听说距离远、时间长,有些没赶过花期的蜂农退缩了,有的家里还有农活脱不开身,还有的担心去外地会被欺生……经验丰富的戴昌宗决定,义务帮村里人放蜂。他主动联系了一辆货车,装上大家的蜂箱,去了有乌桕树蜜源的地方放蜂,吃住就在自己搭建的棚子里,饿了就煮碗面条,渴了就烧点山泉水。

两个月后,戴昌宗给大家带回了满箱的乌桕蜜。看到蜜蜂状况良好,乌桕蜜产量喜人(乌桕蜜有一定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更高),受到帮助的蜂农们高兴得不得了,戴昌宗的举动得到了大家感激和称赞。为了嘉奖他的突出表现,扶贫队推荐他作为脱贫致富带头人,去省里参加产业脱贫培训。

老艾坪村,2018年只有13户蜂农,到2019年,已经壮大到50户,总共养蜂200余箱,2019年全年蜂蜜收入20多万元。现在,老艾坪村的蜂箱已经遍布房前屋后、田埂小道,随处可见。

养蜂不仅改善了贫困户丰玉生的生活,也改变了非贫困户戴昌宗的思想。前不久,戴昌宗向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还打算竞选村小组的下一任组长,带领村民进一步开展养蜂脱贫等产业。

依托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水电八局通过精准扶贫,带领帮助老艾坪村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老艾坪村的村民,也依靠自己的双手,通过养蜂等产业,摆脱了贫困,收获了甜蜜与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彭素

编辑:贾迪

本文为能源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y.rednet.cn/content/2020/06/04/731474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能源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