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非故事丨水电八局:在盛产钻石的莱索托打造最闪亮的“钻石”

来源:红网 作者:童妙 编辑:贾迪 2019-06-25 16:24:10
时刻新闻
—分享—

1.marked.jpg

建成后的莱索托麦特隆大坝。

红网时刻记者 童妙 长沙报道

离开莱索托已经3年多了,罗继忠说起莱索托麦特隆供水项目还是颇为自豪。

现任水电八局国际公司项目管理部副主任的罗继忠,在麦特隆供水项目待了5年多,从2011年项目开工,到2016年项目完工交付,他见证了这个工程的成长,“非常不容易,我们将这个为抢占市场低价中标的竞争性项目,打造成了一个履约良好的盈利性项目。”

2.marked.jpg

项目建设前后。

从“被挑剔”到“钻石”工程

莱索托是南部非洲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其国土被南非完全环绕,是世界上最大的国中国,国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10万左右。

2011年8月,水电八局中标莱索托麦特隆大坝及原水泵站项目,成为水电八局开发南部非洲市场的第一个项目。

项目距离莱索托首都马塞卢35公里,主要为马塞卢及周边城市的工业生产和生活供水。项目建设资金由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沙特发展基金、阿拉伯非洲经济发展银行、欧佩克国际发展基金、莱索托财政部、阿布扎比基金、美国千年挑战基金等国际多方组织提供,由世界银行代理监管。

建设资金的来源注定了这是一个同欧美国家公平竞争最终中标的项目。建设之初,工程建设备受当地百姓的“为难”和监理的“挑剔”。

水电八局国际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时任麦特隆项目经理刘细军介绍,在项目建设中,项目部克服了与当地文化习俗的差异,主动学习和适应欧美工程标准,高标准、严要求,通过技术、制度、管理创新,实现对工程质量、进度、成本的全方位管控,全面履约合同。建设期间,包括美国、瑞士等国多个工程协会组织到麦特隆项目参观访问,并将项目作为在南非召开的国际大坝会议碾压混凝土主要参观地。

南非盛产钻石和黄金,莱索托也有一座大型钻石矿场,靠钻石生存的人们,散布在莱索托海拔3000多米的高峰周围和河流附近。麦特隆大坝,就在高山下的河畔,这无形中引发了项目部员工的“钻石梦”。

一年又一年过去,麦特隆大坝悄然耸立。2015年,项目摘取了美国工程协会2015年度“优秀基础设施奖”和“优秀国际项目奖”,声名远播,成为莱索托的明星工程。水电八局在南非打造的这座丰碑,成为了莱索托最闪亮的“钻石”。

3.marked.jpg

2015年底,莱索托出现了严重的干旱,麦特隆项目部为附近村民供水。

4.marked.jpg

项目部为当地社区修路。

从“借水”到“送水”

南非是整个非洲最富裕的地方,但处于南非国度之中的莱索托却很贫穷。作为莱索托的首都城市,马塞卢的繁华程度只相当于中国一般县镇。而刚开始,麦特隆工地更是一个无水、无电、无房、无网络的“四无”地带。

刘细军回忆,刚开始,项目部只能从工地附近村庄的水井取水。每天送三车水到工地,勉强解决项目部十几个人的生活用水问题,每人每天只限一桶水。

在工地劳作了一天的员工,每天都是一身泥加一身汗,小小的一桶水怎么够用?所以“偷水事件”时有发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员工把水桶换成了大号,并写上名字,这样一桶水就相当于原来的一桶半水。没过几天,其他人都如法炮制。于是,卫生间里摆满了清一色的大号桶子,全都写上了名字。

“一桶水的故事”演绎了3个多月,项目部请来了专业打井队,一边在营地内选址打井,一边建了两个水塔,把村里的井水用水管引进了水塔,这样才基本解决大家生活用水问题。后来,项目部又在距村庄100米远的小山坡上修建了一个大水池,将水用水泵抽到这个水池里。

2015年底,莱索托出现了严重的干旱,莱索托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麦特隆项目部因地制宜,将水管接进了距离大坝1公里左右的马哈利村庄,及时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困难问题。

这一善举引来了《莱索托时报》记者的采访,并于2016年1月28日在《莱索托时报》的显要位置以《Chinese firm gives back to community》(译:中国公司回报当地社会)为题刊登了这一消息。

“我们刚去的时候,没有干净的水源,是村民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水。轮到我们可以回报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开心。”罗继忠告诉记者,项目建设期间,他们还为当地社区修路、修缮校舍和运动场,为学生捐赠学习用品,赞助贫困学生等,中国员工与当地百姓成了真正的好朋友。

5.marked.jpg

中国员工与当地员工合影。

从“一个项目部”到“一所学校”

项目建设初期,除招聘几名司机外,其他工种几乎都是“零技能”的当地劳务,培训并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成了项目部的艰巨任务。

50多岁的彭坚有20多年工程设备操作和管理的工作经验,带过的徒弟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在遥远的非洲带出一帮徒弟来。

2012年1月,彭坚作为首批机械工程师来到项目。大量的土石方开挖和碾压混凝土施工,需要用到各种机械设备。项目部积极推进属地化建设,先后在当地招聘了108名黑人来操作设备,这些操作手大多只持有汽车驾照,几乎从未接触过施工设备。而培养合格操作手的工作自然落在了时任项目部开挖工区主任、负责机械设备管理与调度的彭坚身上。

培训期间,彭坚针对每台不同设备编制了《维护保养》《设备运行报表》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培训教材,让当地劳务从结构原理入门,先了解设备,从最基础的操作技能学起,然后再上设备练操作。

培训操作手上岗后,工程建设速度大大加快。

而导流洞工作面的三个中方主管就像“博导”“硕导”一样,硬是把一批从没见过炸药、没见过人工隧洞、没摸过风钻机的当地人,手把手地培训成了熟练爆破工。

刘细军介绍,项目建设为当地人提供了700多个就业岗位,而麦特隆“培训学校”共培训当地各类专业技能人才600余人。项目主要施工任务结束后,这所多工种技能“培训学校”的“毕业生”也成了当地其他项目争抢的对象,“还有的出了国,去南非其他国家求得了好职业,我们也觉得挺骄傲的。”

来源:红网

作者:童妙

编辑:贾迪

本文为能源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y.rednet.cn/content/2019/06/25/561375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能源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