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处于深度重构之中,“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亦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命题。近年来,工信部在全国各地举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系列活动,引导国内产业有序转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3月28日-30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这是湖南首次承办国家级产业承接转移活动,为广泛链接全球产业资源发出热情邀约。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产业“湘”约》系列报道,讲述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及其背后众多制造业企业跃迁升级的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璐 陈啸鼎 陈杰 长沙报道
3月29日,在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接受采访时指出,湖南在绿色能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应把握产业转移机遇打造完整产业链条。
绿色能源材料领跑全国
“全球85%的光伏组件、60%的新能源汽车产自中国,而湖南长沙正是这场能源革命的核心战场。”干勇表示,湖南拥有全国最大的电子材料基地,光伏转化率与成本控制已达国际领先水平。长沙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规模与技术水平居全国首位,未来可重点承接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钒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材料产业。
高端装备集群优势凸显
作为首个国家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所在地,湖南在重型装备数字化领域积淀深厚。干勇特别提到:“深海、深空、深地战略对材料性能提出极限要求,而湖南在极大尺寸装备制造(如超级盾构机)与极小精密器件(如芯片)两端均具备突破能力。”目前,长沙已聚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全球工程机械前5强企业,超算能力依托国防科技大学的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位居世界前列。
构建产学研用闭环生态
针对产业转移中的创新协同,干勇强调三大发力点。第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长沙在建的两个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攻关重大战略材料技术;第二,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借鉴中南大学与新能源材料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搭建政府主导的共性技术平台;第三,建设工业大数据中心,依托超算能力构建材料性能验证数据库,打通“研发-应用-反馈”数据链,加速传统产业转型与未来产业培育。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陈啸鼎 陈杰
编辑:何青
本文为能源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