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雪骅 刘玉先 长沙报道
这是一个长期受困于电力的内陆省份,最扬眉吐气的一天。
8月20日,宁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宁电入湘”工程)投产送电仪式在湖南、宁夏同步举行,两地主要领导和国家电网公司负责人尽数出席见证。
外界鲜有人知道,湖南为了这一刻,等了多久。
“百年桎梏”里的求变图新
如果从1897年湖南第一盏电灯点亮算起,这个等待的时间跨度有128年。
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湖南电力加速发展,电网覆盖范围扩大,但当时仍是缺电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到夏季,经常拉闸限电。”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一位刘姓老员工回忆,当时为保障城市用电,农村晚上基本上处于停电状态,而全省常年有三分之一的工业企业受限于电力无法正常运转,商业用电和机关、学校用电等也受到严格控制。
1984年1月,鄂湘220千伏线路联网,葛洲坝水电厂送电入湘,这是湖南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外运”输电,但每到用电高峰,仍有杯水车薪之感。
到了1996年,五强溪水电站竣工,湖南有了首个百万千瓦级水电站。2000年7月15日,湖南电网日用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实现历史性跨越。
▲特高压赋能美好生活。(王铭安/摄)
而与用电量持续走高“相伴相随”的,是湖南电力供应的长期“捉襟见肘”,特别是在寒暑季节。
2008年1月,一场罕见的冰雪灾害降临湖南。曾任湖南省煤炭工业局局长的李联山回忆,冰灾之时,为了缓解供电压力,湖南当时向贵州预订了160万吨煤,但直到3个季度后的9月份,才到货4万吨。
全省缺电少煤、无油乏气,这种受制于人的能源保供瓶颈,一度成为湖南经济发展挥之不去的梦魇。
2020年至2021年迎峰度冬期间,湖南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再次突破供应极限,湖南不得不又采取错峰、避峰、轮休、让电、负控限电等措施。
当时湖南为了优先保障民生用电,推出了有序用电方案,但一些企业为了顺利交货,参与有序用电的主动性并不强。无奈之下,湖南只得推出“强硬措施”——对拒不执行有序用电预案或执行不到位的企业进行新闻媒体曝光,并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处罚措施。
▲宁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衡阳±800千伏换流站全景。
“这就像粮仓里还有为数不多的粮食,孩子饿了偷吃两粒,做家长的还不得不揍孩子一顿。企业和人一样,要成长要生活,但是起码的饭都不管饱,长期不够吃,怎么能长好个子?”这既是湖南一位企业家当时的心酸,也是彼时湖南发展所面临的“切肤之痛”。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要招商引资,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在电力保供这样的“硬件配备”保障上却有些力不从心,发展与供给的矛盾一直难以摆脱。
因为电力供应不足而影响企业生产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如2022年暑期,仅在陶瓷生产领域,湖南就有岳阳、衡阳、株洲三大陶瓷产区多家陶企因用电紧张不得不相继停产。
正是看到了电力供应对于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都格外关注保供电渠道的拓展和延伸。
其中,“宁电入湘”工程,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能源保供项目。省委书记沈晓明,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多次与国家电网公司座谈,推动项目实施。
▲“宁电入湘”工程时间进度表。
“宁电入湘”工程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更是倍加关注。
如2023年6月11日,沈晓明、毛伟明出席宁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和汨罗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动员大会。
如2024年5月15日,沈晓明、毛伟明在长沙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张智刚一行会谈,希望国家电网公司继续加大在湘投资力度,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正是因为湖南决策层的高度重视,项目得以迅速推进。
▲“宁电入湘”工程概述。
比如,“宁电入湘”工程创造了我国特高压建设史上从项目启动到前期工作完成的最快速度。
国网湖南建设公司用了5个“最”来形容工程项目完成的不易——前期事务办理效率最高,施工难度最大,安装质量最好,施工机械化率最高,遗留问题最少。
可以说,“宁电入湘”模式是湖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让这个总投资281亿元、横跨6个省份、穿越1600多公里的输电工程得以“排除万难”,顺利落地。
“宁电入湘”工程最大输送电力达800万千瓦,年输送电量达400亿千瓦时,约占湖南年用电量的六分之一,彻底扭转湖南长期以来受制于电力的“窘迫史”。
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政府经济规划专家组成员朱翔看来,“宁电入湘”工程全面投产送电,极大提升了湖南的能源保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说:“‘宁电入湘’工程不仅打通了湖南能源发展的主动脉,也打通了湖南经济发展的主动脉,是全省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一度电里的GDP增长图景
前面讲过,湖南经济发展有“先天瓶颈”,如能源不足,结构不优,电力不够等。
“宁电入湘”带给湖南最直观的好处,首先在于电力保供能力显著增强。
就在今年夏天,“宁电入湘”工程累计输送电量已超过 35 亿千瓦时,为湖南电网“度夏大考”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从宁夏传输过来的绿电,落点在衡阳换流站,它是±800千伏的直流电,在换流站要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然后通过省内500千伏交流电网转送到各市州。
更重要的是,“宁电入湘”工程在拉动GDP增长方面,更是可以预期。
用电效率主要体现在一度电(即1千瓦时)与GDP的关系上,即单位电量创造的GDP。
就全国而言,不同地区的用电效率差异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单位电量创造的GDP更多。
▲衡阳±800千伏换流站调相机穿转子施工。
2023年,用电缺口排全国第九的湖南,全社会用电量为2277亿千瓦时,而总发电量只有1700.4亿千瓦时,发用电差额为“负576.6亿千瓦时”。
在2024年,湖南全社会用电量达2374亿千瓦时,发电总量为1758亿千瓦时,发用电差额为“负616亿千瓦时”。
尽管湖南自身发电量不足,靠外电输入补缺口,但用电效率却很高。
以2024年为例,湖南全年GDP为5.32万亿元,除以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可得出湖南每一度电可创造22.42元GDP。
据媒体报道,2024年北京用1度电能创造35.87元的GDP,居全国第一;其次是上海,为27.18元/千瓦时;湖南的22.42元/千瓦时排全国第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3.69元/千瓦时。
▲衡阳换流站阀厅。(龚怀亮/摄)
“宁电入湘”每年可以给湖南输电360亿至400亿千瓦时,这意味着什么?
当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生产,当招商引资的“硬设施”瓶颈被打破,可以预见,未来湖南的GDP增长,将会有一个亮眼的改观。
“宁电入湘”工程本身,也给湖南带来了项目,带来了财富。
如工程使用了湖南四家本土企业生产的设备材料,主要应用在衡阳换流站工程,湖南本土厂家物资采购中标金额达12.4亿元,占比达33.37%。
比如,工程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采购了33台不同类型的变压器。
朱翔认为,“宁电入湘”工程不仅为湖南在中部崛起中提供更强劲的动力,从产业角度来说,能有效带动湖南输变电装备等产业集群的升级。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新格局
“宁电入湘”工程是我国首个获得核准的“沙戈荒”新能源输送工程,“绿色”是鲜明特色。
搭乘这条电力“高速公路”,只要0.0054秒,从宁夏发出的绿电就能传输到湖南。
“宁电入湘”工程投运后,每年可替代湖南地区标准煤约6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00万吨。
有媒体报道,这样的减排效果,相当于10亿棵树的年吸收量,或者长沙市机动车停驶3年的减排量。
2024年的能源报告显示,湖南的风电、光伏装机首次超过火电,成为全省第一大电源。
此番“宁电入湘”,让湖南新增800万千瓦绿色电力供应能力,全省清洁能源占比实现大幅度跃升。
▲宁夏中卫市腾格里沙漠光伏基地。(图源: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此次输电工程施工过程本身,也是一次“优先生态”的标杆式实践。
比如,对工程穿(跨)越的25处生态敏感区、11处水源保护区,尽可能减少在生态保护区范围内的立塔数量,同时对各种全国常见适合复绿的200余种植被进行研究,创新复绿技术,植被成活率提高50%。
“宁电入湘”带来的改变,不仅包括生态环境。
国网湖南电力发展策划部介绍,“宁电入湘”的绿电来自“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成本相对有优势,有助于降低湖南工商业用户的用电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7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宁湘直流配套固原10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顺利完成首台风机吊装。(图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方面,湖南一直在努力。
比如,通过优化分时电价执行政策、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宁电入湘”建成投用、积极谋划“疆电入湘”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事项,挖掘用能降价减负空间。
2024年,湖南省工商业平均电价下降6个百分点,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共计91.8亿元。
与此同时,有了电力这个“先行官”,湖南也更有底气大力发展能耗较高、前景广阔的产业,比如数据中心与算力基础设施、人工智能芯片与硬件制造、高端材料制造等。
对湖南有较强基础、需要更强能源支撑的锂电、冶金、石化等产业,也具备了更大的发展势能。
“宁电入湘”工程投运,一夜之间改变了湖南的能源格局。经济大动脉一旦打通,经济社会也将迎来发展拐点。
可以预见,从量变到质变的经济转型升级,将给湖南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来源: 红网
作者:陈雪骅 刘玉先
编辑:罗倩
本文为能源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