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线下交易大厅。韦一/摄
绿色技术交易市场变得不一样了。
2021年5月,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揭牌成立,宛如架起一条“绿色丝绸之路”,推动先进绿色技术交易,激发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市场研发活力。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背景下,市场对绿色技术交易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绿色交易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市场认知、建设基础和发展方向无一不在昭示着绿色技术交易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从技术交易到技术服务
在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副主任贺沛宇的办公室内,开放式书架的第一层放着一个双肩包——他刚从甘肃省白银市回来。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座因矿得名、因企设市的城市。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成立于1954年,是我国“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被誉为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长子”,曾为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进入“十四五”时期,白银有色公司也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正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根本方向,加快推进产业转型、结构升级。
贺沛宇此行前往白银市,正是受白银有色公司委托,对其下属铜业公司、西北铅锌冶炼厂、第三冶炼厂等开展整体能效诊断。当地政府希望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能够从生产工艺、用能设备、公辅系统、可再生能源替代、管理提升等方面综合提出节能改造建议,支撑企业绿色转型。
一个技术交易的平台,为何能被重点企业寄予“转型顾问”的厚望?答案藏在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的转变中。
2023年初,浙江省能源局委托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等机构单位对浙江省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行业开展能效诊断,帮助企业梳理改造需求,匹配绿色技术与节能产品,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累计为200多家重点企业提供节能降碳绿色技术集成应用成套解决方案。这次偶然的机会,不仅让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意识到了绿色技术交易“前半篇文章”的重要性,也让更多市场主体看到了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的价值。
“现在的绿色技术交易不能仅停留在技术买卖上,更需要关注技术服务。”贺沛宇说。技术供需双方匹配的精确性,始终是影响绿色技术转化率的核心问题。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运营三年来,上架了3728项绿色技术,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尽管如此,仍有不少需求方难以自主选择到适合自身的绿色技术。
“这主要是供需双方信息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贺沛宇认为。为此,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组建了一个近千人的绿色技术专家智库,为企业进行能效问题的前置诊断,并在平台上匹配合适的绿色技术,从而提升市场对绿色技术交易的信心。此次白银之旅,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正是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7名专家一同前往的。
与刚“出道”时绿色技术“淘宝网”的定位相比,现在的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更像是一家“三甲医院”,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看病”和“治病”服务。这种交易服务模式不仅促进了产学研单位对市场的理解,还有助于他们更有针对性地研发和完善绿色技术。
像白银有色公司这样找上门来做“综合体检”的,这两年其实并不少。据了解,四川乐山、江苏南通、甘肃定西等地正与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接洽绿色技术提升城市方案。
“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场对绿色技术的认识提升了。现在越来越多市场主体意识到,绿色技术改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一项项开展技术革新,不仅效率低,且见效慢,传统企业转型往往需要的是整体改造。”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主任金仁云说。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也计划联合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推动绿色技术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
“绿色技术的核心在于示范引领,我们可以通过打造标杆案例,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实现一地创新多地应用,不断扩大绿色技术的影响力,从而有效推动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金仁云表示。
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日益完善
回想当时,成立国家级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是国内外形势共同推动的结果。
看国内,2020年,中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致力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并发布了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明确了发展目标。看国际,绿色技术领域正在成为全球工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新兴领域,并将其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尤其是对于有出口需求的企业而言,绿色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满足国际环保标准,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然而,技术的非标性和流通性不足导致了供需双方难以有效匹配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以国网浙江双创中心为主体,设立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为绿色技术提供一个发布、咨询、洽谈和交易的平台,引导和加速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绿色技术领域发展。
绿色技术指的是节能减排、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的创新手段,涵盖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
浙江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加之其活跃的市场经济,使得当地企业对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求尤为迫切。此外,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70%的绿色技术交易与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息息相关。依托能源行业的深厚背景,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自成立之初便展现出卓越的技术筛选专业能力,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精准的推广和介绍,确保了技术转化的高效率。
这种区域特色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加之市场主体对绿色技术认知的不断提升,使得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一“出生”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短期内迅速积累起庞大的绿色生态资源库,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好似滚雪球,其开放性越广,接触面越宽,发展速度便越快,犹如葡萄藤般,形成强大的传播链,不断扩展影响力。”金仁云认为。
稳定且优质的绿色技术供给是运营好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平台的关键。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深化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家节能中心、绿色技术银行等高能级平台的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共建。目前,在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上架的3768项绿色技术中,53%源自如国家节能中心等生态合作方的推送,39%的上架技术源自绿色技术经纪人现场对接及走访,8%的上架技术源自线上平台对接。
▲绿色技术经理人为来访客户提供绿色技术业务咨询 韦一/摄
规范的交易流程是保障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平台公信力的关键。成立以来,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相继发布了《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交易规则》等19项交易制度及风控制度,率先提出绿色技术的交易范围、交易方式和交易程序等内容,确保交易的依法合规及风险最小化。
如今,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正从一块牌子变成了一个具有实际影响力、实际价值的国家级平台。它以平台之力,让中国的大小企业能够站在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的肩膀上,便捷、高效地完成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平台注册用户数达17380人,平台浏览量突破48万次,促成项目1380项,成交金额突破32亿元。
迎接更好的时代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绿色技术交易市场还在成长,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绿色技术源头活力需要进一步释放。记者通过分析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的成交记录发现,目前,技术出让比例最大的是民营企业,为38%,其次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占37%,剩余部分高校出让技术占15%,科研机构出让技术占10%。这暴露出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绿色技术转化领域的竞争力尚显不足,这可能源于其自身成果转化能力与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短板。虽然这些机构拥有丰富的尖端科研技术和人才资源,但它们在发挥这些资源的潜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其次,绿色技术评价推广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绿色技术评价准则为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评价方法,使得不同的绿色技术在同一评判维度下进行评估与比较,促进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目前,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采用的是《绿色技术评价通则》团体标准,国家、省级等层面尚未建立绿色技术评价的具体标准,缺乏统一明晰的绿色技术标准规范。这使得市场在技术评估和交易环节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给绿色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带来了不利影响。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国家层面的绿色技术评价标准,以提升市场效率,助力绿色技术的健康发展。
再次,绿色技术的辐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虽然当前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已对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广西、四川等27余个省市绿色技术成果与需求,但其中85%的交易活动依然聚集在长三角地区,平台还存在辐射力、影响力与目标定位不相适应的情况。今年6月,湖北省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成立,将立足湖北,辐射中部,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创新发展。在筹备此中心的过程中,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充分交流了建设经验,双方还需进一步交流沟通,更大范围汇聚绿色技术领域资源,共同带动全局绿色发展。
最后,国际业务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家发改委对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的平台定位为国内国际绿色技术交流的高端平台,然而,目前平台中上架的国际技术尚不足百分之一。我国在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的绿色技术研发基础仍较为薄弱,急需引入国外相关技术解决国内面临的挑战。据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强国际合作,该中心正积极与南通市经济开发区对接,筹划建设江苏南通合作中心(中德合作基地),并在探索引进日本和韩国的优质绿色技术。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仍需加大力度,优化流程,确保这些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服务于国内的绿色发展需求。
随着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的机遇,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绿色技术市场预计在2019 - 2029年的研究期间,将以24.3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4年的市场价值为237.1亿美元,预计在未来五年将达到703.7亿美元。
绿色技术交易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在此之前,尚需充分审视自己,为进入更大的市场做好万全准备。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徐梓沐
编辑:孙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