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国网洞口县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在罗溪宝瑶村进行用电检查。
国网洞口县供电公司员工上门推广网上国网App。
红网时刻记者 童妙 通讯员 罗坤 莫梦娜 洞口报道
“以前是有点‘一闪一闪’的,现在用电很有安全感。”
“村民每次来山庄,都说‘哇!你家灯这么亮!’,其实家家户户都很亮啦!”
“我不在家都很放心,只要有点小问题,我爸妈都会打电话给台区经理,电话号码就贴在外面便民服务卡上,方便!”
6月16日下午,在外忙碌了大半天的王小丽刚回到家,一见到电力工作人员上门例行询问用电情况,赞不绝口。
“电”亮乡村振兴
王小丽是湖南洞口县毓兰镇凤溪村的一名致富带头人。2014年,在外务工的她和丈夫回到家乡,准备发展农业,让凤溪富起来。
凤溪村地处雪峰山腹地凤凰岭下,群山绵延不绝、风景秀丽,但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水平低,村民守着绿水青山,日子却并不富裕。
“我老公是学农业的。”刚返乡的王小丽把目光放在了养殖上,夫妻俩的第一个项目是养鸡。
鸡舍建在深山里,鸡要看到光才会回鸡舍,没电,怎么办?王小丽立马向镇供电所反映情况,“我记得好清楚,当时一说,他们就来帮忙了,电线直接拉进了鸡舍,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如今,王小丽不仅成立了合作社,还注册了公司,搭建起“公司+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合作平台。贫困群众在她的带动下,全部摘掉了穷帽子。
“搞农业真的处处需要电力的保障,现在都是标准化配套用电,很安全,不懂就找他们。”王小丽告诉记者,去年,国网湖南电力还通过消费扶贫帮助凤溪村销售了很多农产品,“很意外,很感谢!”
国网洞口县供电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政表示,电力部门的目标就是要让用户“随时有电用,感觉不到电的存在”,“电网建设好了,返乡创业的企业家才会越来越多。”
洞口县罗溪瑶族乡宝瑶村村支书舒炉宝对此感受颇深,“农网改造之前,村民都要错开时间开碾米机,同时开两台,电灯立马就暗了。现在大家随时开,没一点问题。”
宝瑶村坐落在罗溪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平均海拔约700米,从山脚下驱车得花上近2个小时才能抵达。旧时,宝瑶村是湘黔古道上的茶马驿站,颇为繁华。此后,随着320国道建成通车,慢慢地变成了雪峰山腹地的一个深度贫困村。
2015年,湖南省财政厅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宝瑶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帮扶,打造特色旅游村寨。宝瑶村,又热闹了。
罗溪供电所所长肖凯介绍,今年,宝瑶村又新增了一台变压器,还计划建设两个充电桩,“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旺,电网也要超前规划。”
记者了解到,2015年农网改造后,宝瑶村每年用电量增长30%以上。
接棒“红军精神”
洞口县位于湖南中部偏西南,雪峰山脉东麓。这里曾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地,也是抗日战争最后一战“雪峰山会战”的主战场。
位于洞口县城的伏龙洲头,有一座明代建筑——萧氏宗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贺龙率队长征入境。萧氏族人主动敞开祠堂大门迎接红军,宗祠便成为贺龙的临时战斗指挥部和红军主力宿营地。
在宗祠外墙上,当年留下的“开展抗日反蒋的群众运动,红军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跟着贺龙闹革命,打倒土豪和劣绅”等革命标语依然历历在目。
2016年,洞口县多方筹资开发伏龙洲旅游综合区和雪峰抗战纪念园。在接到伏龙洲开发指挥部的用电申请后,国网洞口县供电公司以实际行动支持这一“红色工程”的建设。
整个工程需要安装2台变压器、组立7基电杆、架设800米高压线。施工得跨越近百米宽的平溪江,材料运船过江,再手抬肩扛,队员们在泥泞的林地里喊着号子,一步一个脚印,硬生生踩出了“水泥路”。
“条件是挺艰苦的,但大家不觉得苦。”在李政看来,洞口电力人就是要把老百姓的需求时刻放在心上,接棒“红军精神”。
在花园镇李家渡(现为西中社区),流传着“一座烈士墓,四代守墓人”的佳话。
86年前,红二方面军经过李家渡,遭国民党军队两架飞机轰炸。正在田间放牛的王康元吓蒙了,一名红军冲上去扑在他身上……王康元毫发无损,但那位不知名的小战士却炸得血肉模糊。
此后,王家恪守祖训,代代守护红军烈士墓。
2013年,远在珠海的王军接到父亲召唤的电话,辞去工作,卖掉房子,回到李家渡,成为第四代护墓人。
“回来干嘛,电都不够用,过年的饭煮成‘夹生米’。”妻子邓桂容颇有牢骚。
前来烈士墓祭扫的桥头供电所副所长李清把这个“牢骚”记在了心上。
李清和专项治理小分队对管辖的186个台区、23000多用户进行摸排,统计出97个低电压台区和近100户长期低电压用户,并形成“一线路一方案”“一台区一方案”的对策,再通过调整三相负荷分布、线路改造、新增变压器等措施逐一治理。
“现在高峰期用电都完全没问题。他们服务也很好,打个电话人就来了,有事可能会耽误一会,也会提前告知。”王军说。
来源:红网
作者:童妙 罗坤 莫梦娜
编辑:贾迪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