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答好“产改”卷 淬炼湖湘工匠

来源:湖南工人报 作者:钟晓敏 编辑:李文洁 2022-06-22 09:23:40
时刻新闻
—分享—

答好“产改”卷 淬炼湖湘工匠

——我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综述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20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刻铭记在湖南工会人的心头,在湖南广大职工群众中激起了创新创造的巨大热情,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当前,我省技能人才总量有53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2.5万人,这是我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助“工”变“匠”,淬炼一大批湖湘工匠。5年来,省总工会推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企业积极参与、工会与行业协会协同发力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格局,紧扣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大力培育“湖湘工匠”,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凝心聚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破题 “产改”试点,

明确“路线图”和“任务书”

时间回溯到5年前。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了25条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这是党和国家首次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

围绕湖南省产业工人队伍,明确改革方案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一场坚持高位推动、协调联动、示范带动、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正在湖南发轫。

2018年,省委、省政府印发《湖南省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省产改协调小组。2019年,湖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会召开,建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

2019年7月10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周农在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产改”重点任务为:加强思想引领,创新技能形成体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完善配套公共服务,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紧接着,省产改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深入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年”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年”行动,推动全省14个市州均成立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出台具体措施,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文龙在相关会议多次指出,我省产业工人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产业工人保障制度积极落实,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持续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权益有效维护。要坚持目标引领、狠抓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弱项短板,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新成效。

2020年7月,湖南省第一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在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4个单位开展了全省层面试点,在大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开展了项目试点。

试点是突破改革难点、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方法。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湖南各试点单位结合实际,培养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可圈可点。

2021年,《关于开展第二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印发,湖南启动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11个省级项目试点既有地市,也有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非公企业;既有传统行业,也有新就业形态。试点工作旨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模式”,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纵深发展。省总工会作为省产改协调小组牵头单位,协调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等省直部门制定出台11个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相关文件,凝聚工作合力。

2022年6月,湖南省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会议在长沙召开,审议了《2022年湖南省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要点》《关于建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情况评价考核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动改革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一组数据为产改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省发改委安排专项资金1.1亿元支持建设24个公共实训基地;省教育厅打造校企共建高水平培训基地330个、员工培训中心905个,为中小微企业输送急需技术技能人才10.70万人;省工信厅对省内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龙头企业、省内职业院校和高校实施的20个产教融合项目累计奖励2000万元;省人社厅三年共开展政府补贴培训362.62万人次;省总工会累计投入3500万元用于“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

解题 找准“坐标”,

让湖湘工匠“香”起来

在湖南吉利汽车公司,大家都称呼41岁的主任工程师雷胜银是吉利汽车空调系统的“关键先生”,在吉利工作的20余年间,雷胜银练就一手装配绝活,为公司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也从一名青涩的学徒,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省劳动模范,还当上了湘潭市总工会的兼职副主席。让雷胜银没想到的是,在2021年9月召开的湘潭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他和艾爱国、刘新新三位劳模一起当选为省党代表。他们3人的当选,无疑是湘潭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化、产业工人地位提高的明显标志之一。

产业工人队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高低,是决定这支队伍能不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也是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推荐一线产业工人党代表列席党政重要会议活动,发挥产业工人党代表参谋辅政、建言献策积极作用……5年来,湖南各级工会找准时代坐标和使命坐标,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培育高技能人才,更加贴近中心、贴近基层、贴近职工,不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引导和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推动其成为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一直是湖南各级工会的使命。省总工会联合相关部门制定湖湘工匠引领计划,纳入省委人才工作重要议题,持续开展培育湖湘工匠、建设技能湘军“百千万”工程。从2019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建立100个“湖湘工匠”培育和竞赛基地,创建100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推动10000名劳模和工匠师傅带学徒结对子。2021年,全省近3万家企业、270万名职工参与开展职工五小“创新”活动,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40余万条,产生创新项目26.75万项。

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机”),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冷作钣金工梁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铁路机车电工谢光明等员工成了公司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们活跃在企业、院校的讲台,技能攻关一线,国内外竞技赛场,出版著作、论文,重新定义了“产业工人”。

“近年来,中车株机制定了一套细密的引导职工、提升职工、服务职工的制度,从而构建起覆盖全员的配套制度体系,引发全体职工的创新热情。中车株机各事业部开展名师带徒581对,开展技术攻关207项,累计培养中车首席技能专家、资深技能专家、技能专家共211人。”中车株机工会主席曾春来介绍说,中车株机实施赋能成长工程,多措并举,不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了一支“多位一体”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为了让“湖湘工匠”“香”起来、强起来,2021年4月13日,由省总工会牵头,省人社厅、省工信厅、省国资委、长沙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大国工匠·湖湘论坛”暨2021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活动在长沙举办,11位大国工匠赴湘演讲、传技,“湖湘工匠”10名年度人物和20名提名奖受到高规格的奖励,向广大产业工人、技能人才和职工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在各行各业掀起以“技能论英雄”的高潮,湖南争做高技能人才的氛围和重用高技能人才的机制前所未有。

答题 构建“赛道”,

竞赛“淬炼”助“工”变“匠”

2021年10月,22岁的缪志豪从全国砌筑项目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脱颖而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缪志豪坦言国家对技术工人的政策支持,是他技能筑梦背后的底气,“不断竞技,是提升技术的最好方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劳动竞赛作为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从2020年开始,湖南省连续两年开展百万职工重点建设项目劳动竞赛和百万职工技能大比武“双百”活动,将竞赛活动由“单项赛”向“复合赛”“全能赛”转变,打造劳动技能竞赛的湖南品牌。深受青年工人喜爱的“五小”劳动竞赛覆盖范围不断扩展,成为激发职工参与科技创新的有力抓手。

长沙市总工会持续升级劳动竞赛为产业链加油鼓劲。截至目前,长沙市总工会连续三年在1000多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上全面启动劳动竞赛,1万多人次职工参加;连续四年开展“十行状元、百优工匠”劳动竞赛,在2021年举办的首届长株潭“融城杯”职业技能竞赛中,产生“融城工匠”42名。持续开展“星城杯”职业技能竞赛,覆盖近十万职工。选送职工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凡引进、培育、获评“全国技术能手”的,给予个人100万元、单位50万元的奖励,三年来,共产生“全国技术能手”17人,省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107人。

为了让“当个好工人”蔚然成风,湘潭市构建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全链条”式的职业技能发展模式,从工矿企业向机关事业单位拓展,从传统工种向新工种扩展——湘潭市各级各部门、企业、技工(职业)院校举办的各类职业、职工技能大赛,为年轻工匠们创造“出圈”机会,产生了200余名“湘潭市技术能手”。

近三年,全省性技能大赛累计举办150余场,参赛职工470余万人次,4万多名职工通过竞赛提升技能等级。

“通过工会构建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赛道’机制,一线产业工人有了展示风采、成长成才、创新创造的舞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不断提升。”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王邵刚告诉记者。

来源:湖南工人报

作者:钟晓敏

编辑:李文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能源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