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要想拥有APEC蓝,到底有多难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徐叔竞 编辑:实习编辑 杨桦 2014-11-13 15:37:30
时刻新闻
—分享—
    
  昨日有个令人关注的新闻是,中美两国达成了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根据该协议,中国将尽力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30年左右开始减少,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从2015年的15%提升到2030年20%左右;美国则承诺实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近四分之一。
  
  我们知道,温室效应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而温室气体减排,这对于饱受雾霾困扰的我们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但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任重道远的责任。因为“APEC蓝”让人们意识到,通过减排等措施来对雾霾进行“治本”,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大脸撑在小胸上分析说,雾霾的成因无非两点:一是人为污染物排放太多;二是自然原因,出现了静稳天气,污染物无法扩散,淤积在城市中。而驱散雾霾的方法也无非两种:一是从源头入手,扼制排放,这是治本;二是等待大风吹散污染物,这是随缘。
  
  但是治本是个长期坚持的过程,APEC期间的非常规措施,如关闭工厂、停掉燃煤、限行、放假等,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长期承受上述代价。
  
  再比如我们中很多人,对于雾霾治理的观点是这样的——
  
  第一不要限行,因为“汽车尾气排放对于北京雾霾的贡献相当于有人在小区里放了一个屁(崔永元语)”;
  
  第二不要停掉燃煤,也不能延迟供暖,也不想用电暖气,毕竟电费要贵一些。但是也不支持核电,因为“核电不安全”;
  
  第三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要放烟花爆竹,因为“这才多少排放?”
  
  第四要能吃露天烧烤,因为“这才多少排放?”
  
  ……
  
  总之,我们中的很多人,希望的都是在完全不妨碍自己舒适便捷生活的前提下来治理雾霾,而这跟当前迫在眉睫的雾霾问题,形成了悖论。
  
  所以,空气治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为了治理雾霾,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经济损失,以及生活的舒适度?这才是治理雾霾的艰难所在。
  
  本报记者徐叔竞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徐叔竞

编辑:实习编辑 杨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能源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