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鑫昕)12月24日,自然之友、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等20家民间组织发布了《中国河流的“最后”报告》(以下简称“河流报告”),在“十三五”能源规划制定中,慎重考虑现有全国江河全流域梯级水电开模式的巨大和不可逆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代价,严密论证其可行性,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以限制水电的不合理开发。
民间环保组织的代表李波介绍说,这份报告集结了10多年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在河流保护和水电开发领域的工作成果,总结了水电开发中的诸多问题。环保组织希望,国家水利部门和能源部门能重视民间组织提出的问题,并在“十三五”水利规划和能源规划中及时提出应对的措施。
据《“十二五”能源规划》,2010年至2015年,中国将开工建设常规水电1.2亿千瓦,到2015年,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替代能源之一的水电的装机容量将达到2.6亿千瓦。报告中,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对此迅速和大规模的水电开发计划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表示担忧。
在报告中,民间组织根据多年来关注水电站项目建设过程的经验,分析了水电开发决策和审批中制度缺陷,如公众参与的边缘化、项目未批先建以及河流总体规划滞后和规划环评缺位等。同时,报告还分析了水电开发过程中移民安置、生态系统破坏、地质灾害以及大坝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报告同时强调了坚守河流生态红线的重要性,希望政府能够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相关决定,尽快通过河流立法落实生态红线的划定工作,确保已经划定的生态红线在水电开发过程中发挥根本的制约作用。
根据对水电开发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的分析,报告建议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减轻水电开发对江河的巨大压力。 报告发起机构之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马军指出,民间组织支持政府节能减排的承诺,但是西南水电的过度开发无助于节能减排,在目前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为了消耗过多的电力,甚至会让更多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上马。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鑫昕
编辑:彭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