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 “丰水湖南”为何干旱频发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柳德新 编辑:彭双林 2013-07-25 09:38:51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23日,双峰县井字镇干涸的涓水河。乃继辉 摄

  本报记者 柳德新

  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湖南主汛期防大汛的敏感时期,因而有“七下八上”的说法。但今年7月以来,晴热高温持续炙烤下,三湘大地有如“蒸笼”,旱情迅速蔓延。

  我省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450毫米,可谓雨水充沛。遭遇大雨,我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大家可能对此司空见惯;但持续多日晴热高温,我省又容易发生干旱,却也是经常的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干旱多发频发,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都发生了全省性严重干旱。

  “丰水湖南”为何干旱频发?

  独特气候特征易致干旱

  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导致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繁。

  省防指办公室抗旱处处长严乐军介绍,我省的干旱呈现一定的季节性规律: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一般年份,干旱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6月底至7月下旬,第二阶段出现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这两个干旱期之间的7月底至8月上旬,常因登陆台风的影响而发生降水,使旱情得到缓和。2007年8月19日8时至24日8时,受超强台风“圣帕”影响,湘江流域平均降雨达174毫米,全省大部分地区此前发生的旱情基本解除。

  但也有例外。如果受副热带高压有力控制,两段干旱期相连,将出现大范围夏秋连旱。7月至9月,正值中、晚稻需水高峰期,全省总雨量多在300毫米上下,蒸发量也在300毫米以上,集中降雨期与农作物生长关键期需水时段不一致,形成了湖南干旱的季节性特点。

  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和土质差异,还造成了区域资源性缺水。湖南所处纬度偏南,日照时间较长,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为地势低平的洞庭湖区,整个地形如同一个向北开口的撮箕。这样,南面的暖湿气流很难进来,北面的冷高压可直达南岭,但又移不出去,常滞留境内,造成我省独特的气候特征。秋季,由于极地气团与温带气团的交界面逐渐南移,副热带高压北挺西伸,我省易受单一的暖气流稳定控制,晴热少雨。

  最干旱地区:衡邵干旱走廊

  我省最容易发生干旱的地区在哪里?衡邵干旱走廊。

  湘南、湘中南地区多处于暖湿气流的背风区,常出现干热风及干热期。衡邵丘陵区即属此类地区,因此出现干旱的几率和干旱的程度都较其他地区严重,且这些地区土壤由紫色砂岩、泥岩、红砂岩、板页岩、灰岩发育而成,不利于蓄水保水,成为我省干旱最严重的地区。

  从地形地貌来看,衡阳、邵阳两地由于独特的盆地地形,形成了一个从天光山沿衡阳县西北方向到达邵东的狭长形盆地地带。盆地东面衡山山脉、天光山以及南面五峰山较高,每年东南季风中湿润气流很难越过山峰而进入盆地,造成区域内雨水较少;而能越过山峰进入盆地的湿润大气,必为强气流,多造成盆地短期内大量降雨而形成内涝。多年来,衡邵地区由于干旱较多,其夏秋气候有“十年九旱”之称,其中有34.44%的年份为特大干旱,因此被称为“衡邵干旱走廊”。

  衡邵干旱走廊位于雪峰山脉以南、五岭山脉以北,是以湘江、资水流域的分水岭为中轴线分布的广大丘陵地区,总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2%,涉及衡阳市、邵阳市、娄底市全境以及永州市的新田、东安、祁阳、冷水滩等33个县(市、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31.2%,人口占全省的31.9%。近20年来,区域内累计受旱面积超过1亿亩,干旱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安全的最大瓶颈。近57年,衡阳市出现干旱年36年,其中大旱年19年,特大干旱年10年。

  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

  水资源“入不敷出”

  今年干旱,从6月底7月初旱象露头,到现在蔓延至全省范围,干旱发展速度超乎寻常。

  省防指办公室综合处处长陈文平分析,7月以来,持续晴热高温导致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水资源“入不敷出”。

  一是降雨明显偏少。1月1日至7月21日,全省累计降雨763毫米,较历年同期均值938毫米偏少18.7%。入汛以来(4月1日至7月21日),全省平均降雨546毫米,较历年同期均值699毫米偏少21.9%。特别是7月1日以来,全省平均降雨30.4毫米,偏少七成。其中,湘潭、株洲、衡阳、娄底、益阳偏少九成;邵阳市从6月11日以来基本无有效降雨。目前,四水及湖区各主要控制站水位较低,四水低于警戒水位6至11米,湖区低3米以上。

  二是持续高温影响。1月1日至7月21日,全省平均气温17.3℃,共有73个县市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年同期的前三位,其中12个县市的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年同期的最高值。6月1日至7月21日,全省平均气温为27.9℃(较常年偏高1.5℃),平均高温日数为15天,其中28个县市累计高温日数超过20天,衡山、安仁两县累计高温日数达29天。1月1日至6月30日,全省平均蒸发量539.0毫米,较常年偏多17.2毫米;6月份全省平均蒸发量160.2毫米,较常年偏多16.5毫米,创近42年同期第六高值。7月以来,部分地区日平均蒸发量达6毫米以上,其中新宁、嘉禾等部分蒸发站点,日蒸发量甚至达到8毫米。蒸发量大而降雨量小,发生干旱就不足为奇了。

  三是工程蓄水不足。省防指7月24日统计,全省198万处以灌溉为主的蓄水工程蓄水115.7亿立方米,比历史同期少蓄水6.5亿立方米。其中,邵阳、衡阳蓄水工程蓄水量,不到可蓄水量的五成。7月上半月,因用水量和蒸发量都大幅增加,全省蓄水量减少了16.8亿立方米。

  当前,我省旱情发展迅速。省防指7月24日统计,受旱区域达14个市州107个县(市、区),与旱情刚露头时的7月12日比较,受旱市县、受旱面积、饮水困难人口都增加2倍多。同时,局部人畜饮水困难比较突出,部分山丘区水源枯竭,怀化、郴州、邵阳、益阳、自治州等市州都有5万人以上因旱饮水困难。

  若无台风带来大雨

  极可能夏秋连旱

  总结我省干旱基本规律,可概括为5个特点:

  一是前涝后旱。进入汛期后,4月至6月降雨集中,6月末至7月中旬雨季结束后,由于高温少雨常常发生夏旱,甚至夏秋连旱。

  二是北涝南旱。湘北洞庭湖区水源相对充足,灌溉条件较好,常常涝多于旱,而湘南、湘中、湘西北降水少,易发生夏旱、夏秋连旱。1998年,是洞庭湖大水之年,而湘南发生了特大干旱。从6月中下旬雨季结束,湘南连续3个多月处于晴热高温少雨天气。旱情首先在郴州、衡阳、永州3市露头,7月底蔓延到包括邵阳市在内的25个县,受旱面积达234万亩。到8月25日,全省有8个市州64个县1244个乡镇严重受旱,受旱面积达1188万亩,56.23万口山塘干涸,1674座小型水库降到“死水位”。

  三是旱涝交替。湘南、湘西山地丘陵众多,短时强降雨易致山洪暴发,久晴无雨又易发生干旱,经常旱涝交替。

  四是多发频发。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性大旱8次,干旱周期约为8年/次。进入21世纪后,干旱多发频发,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都发生了全省性严重干旱,干旱周期缩短为2-3年/次。

  五是南夏北冬。2006年以前,仅湘中以南易出现夏旱或夏秋连旱。但自2006年以来,湘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区出现冬季低枯水位,尤其是洞庭湖腹地南县、华容、安乡、沅江等县连续出现秋冬干旱,成为当前我省抗旱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据1954年至2012年降雨资料统计,7、8、9月3个月,降雨量的多年均值分别为142、132.9、73.6毫米,累计348.5毫米。而据最新气象水文资料分析,预计今年7月下旬至9月的降雨量以偏少为主,其中湘西北接近常年,湘东北-湘中-湘西一带偏少二至五成,其他地区偏少一至二成。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极端最高气温局部可达40℃至41℃。

  省防指分析,后期若无台风带来大范围降雨的话,今年极可能发生夏秋连旱,各地须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打算。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能源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