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网常德故事】乐当深山“电骡子”

来源:红网 作者:易长龙 编辑:贾迪 2018-11-19 17:02:1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国网常德供电公司成立40周年。与祖国改革发展同频共振,40年来,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砥砺奋进,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让我们翻开“国网常德故事”,共同回望这段“奋斗之路”。

  红网通讯员 易长龙 常德报道

  地处“湖南屋脊”的壶瓶山供电所成立于2007年,31名员工承担着876平方公里大山、1642公里高低压线路、1.4万客户的供电、保电和服务重任。十一年来,他们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供电所”、国家电网公司“五星级乡镇供电所”、中宣部“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20多项荣誉;该供电所所长覃道周先后获评“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常德市首届道德模范”等光荣称号,并当选第十一届湖南省党代表。这群安守深山、默默耕耘的“电骡子”,用心点亮了壶瓶深山的万家灯火,谱写出了人生的精彩乐章。

  履职尽责强电网

  在壶瓶山供电所,挂着“脚踏湖南屋脊千山万水,心系山区百姓万家灯火”这样一副对联,这是30位“电骡子”共同的心声。建所之初,这里的电网结构薄弱,用电秩序混乱。覃道周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军事化、制度化、示范化、人文化、素质化、绩效化”贯穿始终,带出了一支令行禁止、务实肯干、团结协作,视集体荣誉为生命的员工队伍。壶瓶山冰灾山洪频发,“电骡子”们靠着“只要天上不落刀,我们就要去抢修!”“不恢复供电,我们就在山上过年!”的信念,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了自然灾害带来的考验。

  该供电所总长达1642公里的线路,所到之处,不是高山就是峡谷,维护难度极大。砍青扫障,是首先要迈过的难关,为防砍树伤线,“电骡子”们在穿越经济林木的线路段,悬挂了280余块自制的警示牌,提醒村民“砍树找电工”。此外,他们多次义务为山区百姓开展室内线路隐患专项治理行动,针对茶农、烟农、冻库、学校、困难客户、敬老院等特殊客户重点排查、维修,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客户享受到这项免费服务。近乎苛刻的“细节”管控,换来了山区线路供电质量的不断提升,也实现了建所以来辖区内无一起轻伤及以上人身触电事故。

  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壶瓶山地区茶叶、烟叶、高山蔬菜等经济产业实现飞速增长。据用电信息统计,壶瓶山供电所的年售电量由2006年的350万千瓦时增长至2017的1780万千瓦时,2017年壶瓶山烟叶种植面积达8200亩,产值超过2亿元,当地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增加了4000多元。

  延伸服务惠民生

  2007年,壶瓶山供电所在全省、全国率先推出了“阳光电力服务箱”服务举措——每个员工的摩托车后备箱里,满载着为方便百姓而准备的灯泡、花线、开关之类的备品备件。这些穿行山乡的“流动维修站”,十一年来,已化为供电所与数万山区百姓情感交流的平台,成为崇山峻岭间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2007年盛夏,覃道周偶遇一位七旬老人,拄着拐杖来回走一天的山路就为买一包盐。这一幕触动了供电所员工心里最软最酸的那一块。从此,摩托车车尾的箱子里装的是灯泡、开关;箱子上捆绑的是为老百姓捎带的生活急需品,风雪无阻。现如今,“进山带商品,出山带山货”已成为“电骡子”们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一份不愿割舍的责任。

  近年,壶瓶山脱贫攻艰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壶瓶山供电所率先铺开“亮灯”工程,披荆斩棘、挥洒汗水,四年内为142个易地搬迁户实现通电亮灯,幸福生活的希望就此“点亮”。

  扶贫济困鱼水情

  由于壶瓶山地区地理贫瘠、经济拮据,一些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电骡子”们把解决群众疾苦当作分内之事,成立了“1+1”帮扶小组,自发设立小基金,建立帮扶对象档案,每人每月捐10元用作活动经费,还用微薄的薪水长期资助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等13个特困家庭。他们每月都到帮扶对象家里走访,询问生活起居,帮助解决问题。逢年过节还会送上一份礼物,道上一句祝福。这些年来,他们自费资助的财物累计达45000多元。

  壶瓶山大山深处有一个与世隔绝的“麻风村”——剩头村,生活着19名身患“麻风病”的老人。服务队历尽千辛万苦,在把电送上山的同时,也把关爱送进了村。平日里,员工义务为他们维修线路、电器;每年都会陪着他们过端午、度中秋、贴春联,“电骡子”们用爱心将这座曾经的孤岛与外界相连。

  在“麻风村”生活了53年的李三新老人在烟盒纸上写道:“你们比我们的父母还好,比兄弟还亲。”这也许是世上最简陋的感谢信,却代表了最真挚的感情。

  “电骡子”们一路走来,收获了广大客户的理解与支持。下村时渴了,乡亲们会为“电骡子”们递上一杯热茶,饿了会为他们做一碗炒饭;“砍青”维护电路时,附近的乡亲都会自发帮忙;每当山体滑坡、电杆被泥土和岩石掩埋,乡亲们也是闻声而动,帮着抬电杆、拉电线、垒护坡。这片真挚的感情,胜过千言万语。

  对百姓倾注了多少爱,百姓就会回报多深的情,这浅显的道理,在“电骡子”们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来源:红网

作者:易长龙

编辑:贾迪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y.rednet.cn/content/2018/11/19/400406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能源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