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屋脊的“电骡子”

来源:红网 作者:赵向新 编辑:童妙 实习生 凌立 2017-09-04 18:12:18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通讯员 赵向新 常德报道

  有“湖南屋脊”之称的壶瓶山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境内,其主峰海拔高度2098.7米,这里千山万壑、山高路险,千米以上山峰266座,大小溪河23条。

  2007年,这里成立壶瓶山供电所,并随之建立了壶瓶山农电党支部。10年来,34名员工在党支部书记覃道周的带领下,默默践行党的诺言,数十年如一日驻守大山,承担着壶瓶山镇以及附近三个乡镇876平方公里内1.4万户用户的供电、保电重任,并依托共产党员服务队长年开展延伸服务、济危帮困,以实际行动感动着深山里的每一位山民。

  骡子,曾是这里最可信赖的运输工具,是负重耐劳的代名词。如今,是山民们对这群可亲可敬的电力人的代名词——“电骡子”。

  支部牵头攻克难题 要让山乡时时处处有光明

  供电所党支部管辖的供电区域内,因都是山区,毒蛇猛兽经常出没,雾霾雷电频发,山洪冰灾接二连三。2006年初,壶瓶山地区还有448户山民没有用上电,他们居住的村寨不少座落在山顶,大多散居在不通公路、近乎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中。要在这里实现“户户通电”,难度可想而知。

  海拔1400多米的壶瓶山镇石兰山村,老百姓听说要架电,高兴得没法形容。但由于山高路险,哪怕要把一根电杆抬上山,也犹如登天。按当时的价格,一根电杆由电力部门出资从厂家购买再运送到山脚下,总费用只要276元。然而,要将电杆抬上山,得组织两班人,每班8人,轮换抬,起码3天才能到达最近的目的地,每根电杆的总费用也因此提高到了2700元。一天,终于又抬了一根电杆到山顶,但大家实在累坏了,想放下肩膀歇一歇,可就在大家刚刚松肩的一刹那,那根电杆呼地一声,顺着山坡飞奔而下。大家一边后悔一边流泪,指挥抬杆的村支部书记更是放声痛哭不已。

  百姓渴望用电的心情,一次次牵动着供电所党员同志们的心,一次次变成了该支部解决山区百姓用好电的决心和信心。白竹山村易建生家距村道最近,供电所员工们就在他家安营扎寨,一住半个月。没有床铺,他们从牛棚里搬来包谷秆,铺在地上睡;没有大米,就吃方便面;水泥电杆无法运进山,就用树木替代。周长勇只要挽起裤腿,腿上密密麻麻的疤痕就特别显眼,那都是牛虱子叮咬留下的。当时既没法洗澡,更没有药物,身上那个瘙痒没法形容!

  在这群特殊的“电骡子”党员的感染和带动下,300多名电力施工人员和当地老百姓一起,汗水同洒一路,奋战在深山老林,用肩挑背扛、车载马拉的方式运送电力器材,到2006年11月底,共计完成新建10千伏线路73.76千米,新增配电变压器51台,新建低压线路1300千米,耗时大半年,终于使居住在深山老林的“无电户”都用上了放心电。

  党员带头勇战险境 猴子能上我们也能上

  2014年春节前夕,一场罕见的大冰冻不期而至,湖南屋脊壶瓶山被笼罩在一片冰雪世界之中。突降的冰雪给壶瓶山电网带来了重创,壶瓶山供电所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鹰子尖、九姊妹山折杆断线,这两处地方常人空手也难得上去,刀劈的绝壁连猴子也发憷。可一想到21户农户无法照明、通讯中断,南坪班班长胡元泽寝食难安。“只要猴子能上,我们就要把电架通!”在困难面前,胡班长没有后退,带头走在抢修队伍的最前面。

  通往鹰子尖的小路全在深山峡谷,一场小雨也要10来天才干,更何况现在又是大冰冻,还要身背工具材料,其难度不亚于李白笔下的“蜀道”。由于山大人稀,低温和连续的重体力劳动让人体能消耗极快,幸好在一处山崖下找到了一农户窖藏的红薯,老胡留下十几块钱,让大伙饱餐了一顿红薯,又继续施工。当云雾深处的农户又亮起了电灯时,老胡诙谐地说:“多亏了那几个红薯!”在冰冻如此大,高低压断杆断线50处,11个村、1352用户断电的大灾情况下,南坪班全体员工拼命抢修,辖区仅有两户没有通电。

  2015年6月17日晚8点,一场大暴雨袭击了常德石门,石门县降雨量达 216.5 毫米。久旱遇暴雨,壶瓶山区山洪暴发,到处都是山体滑坡,多条电力线路发生故障。正在石门县城集训的5名壶瓶山供电所员工得知汛情后,立即请示领导,要赶回壶瓶山准备抢险。午夜启程,皮卡车冒雨艰难移行,过了黄虎岗大桥,眼看就要到达集镇时,公路被滑坡山体截断,车辆无法前行,一行人急得团团转。

  险情不断地传到所长覃道周的手机上,“泥南线受到滑坡威胁”“泥江线部分电杆受到洪水袭击”“泥峰线也面临倒杆断线”。如果不能赶回供电所及时抢修复电,还将面临闸门无法提升、水电站随时跨坝的危险。大家打量着眼前的泥石,一身湿透地站在雨中,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爬着也要回去!”一行人用施工的绳索绑在腰间,冒着生命危险爬过泥石堆,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立即赶赴险情现场,投入战斗。18日晚,所有客户恢复供电。

  党群连心鱼水情 百姓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壶瓶山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各种原因,一些孤寡老人和儿童生活十分困难,吃饭买不起米,买盐拿不出钱,读书交不起学费。壶瓶山供电所党支部把解决群众的疾苦当作份内之事认真对待,成立了“1+1”帮扶小组,班长以上每人帮扶一个对象,并建立起特殊帮扶对象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和基本生活来源。还组织员工长期为帮扶对象免费安装、维修室内线路,保证安全用电。帮扶员工每月都到帮扶对象家里走访,观察询问生活起居,过年过节还为他们送米、送肉。支部还主动资助了3个孩子上学,2015年9月,当南坪大棚村的贫困小朋友胡颖拿着供电所叔叔送去的爱心助学款,得知自己又能继续上学读书时,搂着“电力叔叔”的脖子泪如雨下。

  壶瓶山大山深处有一个四面悬崖峭壁,几乎与世隔绝的麻风村——剩头村。这里,有一些老人来自五湖四海,因“麻风病”别人对他“敬而远之”,很多人有家不能归。2007年,历尽千辛万苦,供电所把电送进了村。村民们用上了电、看上了电视,麻风村的老人也就此成了供电所支部员工们的一份牵挂。平日里,供电所员工到了剩头一定要到麻风村里去看一看,帮老人们维修照明线路、调试电视信号、帮他们带生活用品上山。逢年过节的时候,供电所员工们就一定会带着鱼米蔬菜、节庆物资等,驱车15公里,走过长116米、高188米的剩头吊桥,去陪老人们过节。2016年3月1日,供电所10多位农电工又进麻风村,去给麻风村老人们打扫卫生,换被子。刚到目的地,与世隔绝的19位老人自发在村道旁燃起鞭炮,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2007年,供电所刚成立不久的一天,支部书记覃道周到街上“转悠”,了解镇里情况,看见一位年近7旬的张姓老人,手里拿着一袋盐,坐在树荫下休息,不时剧烈咳嗽。覃见状赶紧上前关切地问寒问暖。原来,张嗲嗲是家住40公里外青林村的留守老人,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家里断盐了,张嗲嗲只得一大早便从家里出发赶到镇上来。一位老人,来回走80公里山路,就是为了买回一包盐!了解情况后,覃像是被针刺了一样,心中一阵剧痛!大山里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活,家里只留下老人小孩,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山区供电所受条件限制,“大事”办不了,举手之劳为老百姓买包盐,一定能做到。从此,壶瓶山供电所党支部在全省、全国率先推出了“阳光电力服务箱”服务举措——每个员工的摩托车后备箱里都是为方便百姓而代购代销的生活急需品和农副产品,在摩托车不能达到的地方,员工们就肩挑背负给用户送到家。壶瓶山供电所党支部除了日常的管理记录本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记录本——“电骡子”服务物资明细表。上面详细记录了为村民代购生活急需品、代销农副产品的情况,日期、台区、客户、物资、数量、联系电话、服务人、客户签名、备注,一目了然。从大米面条,到肥皂洗衣粉,甚至还有为村民孩子上学带行李的情况。他们的“举手之劳”给山里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10年来,员工累计为群众捎带各类物资达12万多公斤。

  比学赶超创先争优 党旗引领我们一直向前进

  在壶瓶山供电所党支部的每日早会上,有一项固定流程——党员提醒,“你是否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是否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供电所环境艰苦,为了增强员工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党支部书记覃道周带头的党员同志们,自己动手从山上挖来各种花草树木,绿化“家园”;开垦“开心农场”,自己动手养猪养鸡,打造“绿色食堂”。党支部自己策划,打造了“行在路上”主题“电骡子”文化长廊,分“追梦之路、求索之路、坚守之路、光荣之路”4个篇章生动展现供电所的成长历程,让企业文化在党员、职工中产生共鸣。

  为了提升供电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党支部鼓励党员带头参加各种业务技能培训及在职教育,先后有郑沅、刘强等8名党员职工通过自学取得大学文凭,漆绍英、田娟等6名职工在上级组织的技能、演讲比赛中获奖。支部还会定期开展“青工演讲”“学雷锋日”“缅怀先烈”“入党为什么”等主题活动。在这里,组织生活可是相当丰富。

  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党支部定期开展“班组工作比比看”,党员与党员、党员与职工之间各项工作“天天比、周周比”,相互找差距、查不足、学经验;定期组织“最美台区员”“四星职工”评比,引导党员脚踏实地办实事;每月进行业绩综合排名,每天通过“钉钉”工作群晒工作进度、晒指标完成情况,推进各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让党员同志们真正在工作实践中践行“合格党员”要求。

  10年来,壶瓶山农电党支部以党建工作带动了全面工作的稳步提升,实现了建所以来零事故、零违章、零投诉、零欠费的良好局面。2012年8月,“电骡子”被列为湖南省重大先进典型。2015年底,壶瓶山供电所 “电骡子共产党员服务队”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金牌共产党员服务队”。2016年3月,壶瓶山供电所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2016年7月,壶瓶山供电所党支部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电骡子”的故事被收录进央视庆祝建党95周年大型纪录片《筑梦路上》。

  从2007到2017,到底这10多年来有多少个周末没有休息,支部书记覃道周已记不得了,壶瓶山供电所党支部的党员们也不记得了,他们早已习惯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大半天去为深山用户维修电路;习惯随身带着一把柴刀准备随时砍掉山路上没膝的荆棘;习惯半路就着山泉水啃点自带的馒头就是一顿饭;习惯免费帮山民们把生活用品搭上山;习惯山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电骡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能源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