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春走基层】澜沧江上,阳光照耀水电人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房天琦 杨翠益 房天琦 编辑:马灿 2017-02-03 16:25:3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通讯员 房天琦 杨翠益 房天琦 云南报道

水电八局新春走基层。

  从县城出发,穿过4个小时蜿蜒崎岖的山路和丛林,便抵达云南大华桥水电站营地。中国水电八局的200名员工,就驻扎在这碧罗山腰、澜沧江畔的一隅。年关将近,山里依旧天空蔚蓝,阳光温暖。营地的办公楼挂满了大红灯笼,家家户户开始张贴春联,为偏远的山区增添了几许人间烟火。

  大多数人不能回家过年的原因是“工地上离不开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离家实在太远了”。

  今年50岁的何智美祖籍湖北,却已经是半个云南人。1984年,她从水电八局技校毕业,和同届同学董远东一起分配到乌江水电站。1989年,何智美不顾父亲的反对,在漫湾水电站和他结了婚,那年她22岁。两人一牵手就是三十年。

  大年二十九下午,项目部邀请三十年工龄的职工举行了一场名为“我在八局三十年”的座谈会。在这短暂的休息日里,何智美仍然不停地用手机联系工作事宜。回忆过往,最令她难忘的是那年把3岁的儿子送回老家:“为了让孩子适应妈妈不在身边的日子,那段时间我故意频繁地外出,可到了真的要走的那天,儿子还是像有预感一样,哇哇大哭。”

  53岁的黄玉成是项目部工龄最长的一位,他已经在水电岗位上奋战了37年。也许是因为常年在工地,他体格精瘦,目光矍铄,两鬓略有几丝白发。

  “老八局人都知道我,我小时候打架是出了名的。”黄玉成笑着说。

  “在姐姐的管教下,我16岁进了八局,从此再也没打过架。刚开始干外模工,83年到东江做皮带工,90年开始搞拌合楼。02年到三峡做调度员,07年到溪洛渡管材料,后来到了西藏做预埋,现在在大华桥拌合工区当安全员。”

  “苦是苦了点,说起自己是水电八局人,心里还是很自豪的!”说着,他又略显遗憾,“因为工作流动性太大,以前的老照片都没留下来。”

  谈到退休后的日子,他兴奋地说:“等到干不动了,我就回基地,找那帮老家伙叙叙旧。”

  大年初二,营地篮球场传来欢声笑语。冬日的金色午后,平时空旷的场地摆满了桌椅板凳,人声鼎沸,彩旗飘扬。篮球架下摆放着十几箱酒水饮料,各类瓜果蔬菜、牛羊猪肉一应俱全。几名青年围在滋啦作响的烤肉旁漫谈人生。

  吕冰冰是2016届毕业的大学生。来到大华桥水电站半年,她已经习惯了有些枯燥的工地生活。今年春节是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大年二十九办完结算,她就参与了春节游园会、烧烤大趴体等活动,成为一名工作人员。

  “除夕一大早,大家就开始准备年夜饭,”她说,“有一些不是很熟的前辈,看到我都会问‘自己一个人吗,来我家过年吧’,感觉心里暖暖的。”

  大学时,吕冰冰自学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水电八局第一届个人BIM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大华桥水电站的BIM小组筹备已经提上日程,吕冰冰将作为其中的主力成员,探索BIM技术和水电施工的结合之路。

  除夕那天,吕冰冰和项目部几个年轻人去澜沧江边玩,她像小孩子一样,用石子在江面上打水漂。阳光在水面浮动,碎裂成一万道粼光。她将这些场景都用手机拍下来,发布在朋友圈里,让远方的家人安心。“这里很暖和,很适合过年。”她对家人说。

  大年初三,清晨的第一道阳光照耀在大华桥坝顶的时候,项目部复工了。黄玉成戴上了安全帽,开始了围绕拌合楼的奔波;何智美回到了办公室,谈论起了物资采购事宜;吕冰冰脱下才穿了几天的漂亮衣裳,换上了橙色的工装。

  他们在光明诞生之前、万家灯火身后,书写着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能源频道首页